一、材料准备与储存
材料适应性测试
冬季施工前,需对无机磨石材料(如水泥基胶凝材料、骨料、添加剂等)进行低温适应性测试,确认其在施工环境温度下的工作性能(如流动性、凝结时间)和最终强度发展是否符合要求。对于环氧类无机磨石,需测试树脂在低温下的固化速度和粘结强度。
材料保温储存
水泥、骨料等干粉材料需存放在干燥、温暖的室内(建议温度≥5℃),避免受潮结块或冻融循环导致材料失效。
液态添加剂(如减水剂、促凝剂)或树脂类材料需储存在5℃以上环境,避免低温结晶或黏度升高影响使用。
施工前,可将骨料(如石英砂、玻璃)提前置于施工区域预热,减少与基层的温差。
配方调整(必要时)
对于水泥基无机磨石,可适当添加早强剂、防冻剂(需符合规范,避免影响颜色和强度)以加速早期水化;环氧类材料可添加低温固化剂或延长混合时间,确保充分反应。
二、基层处理与温度控制
基层温度与含水率
基层(混凝土、水泥砂浆等)需提前养护至足够强度,且表面温度≥5℃(避免低温导致基层冻结)。
基层含水率需符合要求(通常≤8%),冬季低温可能延长干燥时间,需通过烘干、通风或使用除湿设备加速干燥,避免因基层水分蒸发导致磨石层空鼓。
基层预热
施工前,可通过红外线灯、热风机或临时加热设备对基层进行预热(建议温度≥10℃),减少磨石材料与基层的温差,避免因温度应力导致开裂。
三、施工环境控制
环境温度维持
施工区域需保持连续正温(建议≥5℃,理想温度10~20℃),避免施工过程中材料受冻。可通过封闭门窗、设置临时暖棚、使用工业暖风机等方式保温。
避免在极端低温(如≤0℃)或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施工,若必须施工,需采取夜间保温措施(如覆盖保温被)。
湿度控制
冬季室内通风差,可能因加热导致空气干燥,需注意:
水泥基磨石需保持适当湿度(可通过喷雾或覆盖湿麻袋)以促进水化反应,避免过早干燥开裂。
环氧类磨石需控制环境湿度≤85%,避免高湿导致树脂表面发白或固化不良。
四、施工操作关键点
材料搅拌与摊铺
搅拌设备需提前预热,避免低温导致材料黏度过高或混合不均。
水泥基磨石需严格控制水灰比,避免因低温下水分蒸发慢而加水过量,导致强度降低或开裂。
摊铺时需快速操作,减少材料在低温下的暴露时间,避免表面结皮或初凝过快影响平整度。
消泡与振捣
低温下树脂类材料黏度升高,消泡困难,需增加消泡时间或使用真空消泡设备,避免气泡残留导致表面缺陷。水泥基磨石需加强振捣,确保密实度。
分格缝与伸缩缝设置
冬季低温会加剧材料的收缩应力,需合理设置分格缝(间距建议≤6m)和伸缩缝(与结构缝对齐),缝内填充弹性密封胶,避免因温度收缩导致开裂。
五、养护与成品保护
早期养护
水泥基磨石:施工后需覆盖塑料薄膜+保温被,保持温度≥5℃,养护时间延长至7~14天(常温的1.5~2倍),避免过早受冻或干燥。
环氧类磨石:固化初期需保持环境温度稳定(≥10℃),避免低温导致固化不完全,养护时间≥7天。
成品保护
冬季施工后,磨石层强度发展较慢,需避免过早踩踏、搬运重物或接触水(尤其是水泥基磨石,低温下水化慢,强度低时易受损)。
六、质量检测与问题预防
过程监测
施工期间需定时记录环境温度、基层温度、材料温度,确保符合要求。
观察材料凝结状态(如水泥基磨石的初凝、终凝时间),若异常需及时调整配方或施工工艺。
常见问题预防
开裂:因低温收缩或养护不足导致,需通过控制温差、加强保温、设置伸缩缝预防。
空鼓:基层含水率过高或预热不足导致,需严格检测基层干燥度并预热。
表面缺陷(如起泡、色差):环氧类材料因低温固化慢导致气泡残留,需加强消泡;水泥基材料因水化不均导致色差,需控制搅拌和养护条件。
总结
冬季无机磨石安装的核心是温度控制(材料、基层、环境)和养护管理(延长养护时间、保温保湿)。需结合材料特性(水泥基或树脂基)调整施工工艺,并通过严格的过程监测和成品保护,确保最终质量符合设计要求。
下一篇:水磨石大板安装时如何预留伸缩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