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基水磨石
普通型:吸水率通常为 3%~6%,具体取决于骨料配比和密实度。
国家标准:根据《建筑装饰用水磨石》(JC/T 507-2012),吸水率应 ≤8%(以产品检测报告为准)。
适用场景:室内干燥区域或低频使用地面,但需避免潮湿环境以防止碱析、粉化问题。
环氧树脂基水磨石
高性能型:吸水率 ≤0.1%,接近完全防水,适用于高湿度或户外环境。
优势:抗冻融、耐污性强,长期使用不易渗水滋生霉菌。
陶瓷砖类水磨石
瓷质砖:吸水率 ≤0.5%,符合《陶瓷砖》(GB/T 4100-2015)标准,适用于卫生间、外墙等高要求区域。
炻瓷砖:吸水率 0.5%~3%,适合室内地面及墙面。
陶质砖:吸水率 >10%,仅用于干燥室内环境。
特殊产品
雕塑、花盆等小型水磨石制品:吸水率 ≤3.5%,需满足耐候性要求。
二、通过工艺控制降低吸水率的关键措施
降低水磨石吸水率的核心在于优化材料配比、强化施工工艺及后处理技术,具体方案如下:
1. 材料配比优化
水泥与骨料比例:严格遵循 1:3水泥砂基准,每50kg水泥配3.5桶石子,水灰比控制在 45%以内,减少孔隙率。
添加剂使用:
添加 聚合物乳液与纤维素醚,改善砂浆粘聚性,填补微观孔隙。
掺入 减缩剂,降低水泥水化收缩与石子热膨胀系数差异,减少收缩裂缝。
骨料选择:
使用 废玻璃骨料(占比15%~20%),提升抗压强度并降低裂纹扩展率32%。
优化骨料粒径离散度(<60%),提升纹理表现与密实度。
2. 施工工艺改进
基层处理:
铲除疏松层,采用 微膨胀砂浆分层修补(单层厚度≤10mm),交界处铺设 12.7mm孔径钢丝网(延伸宽度≥100mm),增强抗裂性。
基层含水率控制在 10%~15%,避免因湿度差异导致空鼓。
搅拌与施工:
强制搅拌 ≥3分钟,确保材料均匀性。
分层施工间隔 ≤2小时,终凝前完成 三次收光压实,消除表面微裂纹。
伸缩缝设置:
按 ≤6m间距 设 ≥8mm伸缩缝,填料采用 聚氨酯弹性胶体,缓冲基体沉降应力。
3. 后处理技术强化
防水处理:
基层涂刷 胶泥打底+界面剂封闭孔隙,表面涂刷 憎水性罩面剂(建议用量≥1.2kg/㎡),提升抗水压能力。
采用 三重防护体系:硅烷浸渍剂+纳米涂层+环氧封孔,形成致密防水层。
固化与抛光:
固化处理后,水磨石吸水率可降至 2%~3%,仍保留毛细孔以实现防潮消水功能。
抛光时涂覆 环氧低平漆或蜡层,进一步封闭表面毛孔(需权衡防潮与返潮风险)。
纳米涂层技术:
喷涂 隐形纳米涂层,在表面形成防水防污层,不改变水磨石质感,同时提升易清洁性。
4. 质量检测与维护
吸水率验证:要求厂家提供检测报告,确保符合使用需求(如潮湿环境优先选择≤0.5%产品)。
长期维护:
每年雨季前检查涂层完整性,重点观测分隔缝及门窗洞口区域。
泛碱区域用 5%草酸溶液清洗,禁用高压水枪防止损伤表面。
翻新时铲除空鼓层后涂刷 渗透底漆,局部修补采用同批次材料进行色差过渡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