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常见原因
1. 基层处理不当
表面污染:基层(如混凝土楼板、找平层)未清理干净,残留浮灰、油污、脱模剂等,导致结合层与基层粘结力弱。
吸水失控:基层未提前湿润或吸水率过高,铺贴时结合层(水泥砂浆)中的水分被基层快速吸收,砂浆失水后强度不足,无法有效粘结预制板。
平整度差:基层凹凸不平,铺贴时结合层厚度不均——局部过薄(粘结力弱)或过厚(收缩应力大),易引发空鼓。
2. 结合层施工质量问题
材料配比不当:水泥砂浆水灰比过大(流动性好但强度低),或水泥标号过低、砂子含泥量过高(>3%),导致结合层强度不足。
摊铺不密实:结合层摊铺不均匀,局部未压实;铺贴预制板时未充分敲实(如未用橡皮锤均匀敲击),内部残留空气,形成空鼓。
厚度失控:结合层过薄(<10mm)粘结力不足,过厚(>30mm)易因收缩产生应力,导致空鼓。
3. 预制板自身问题
背面粗糙度不足:预制板与结合层接触面未做拉毛处理,表面光滑,粘结面积小、摩擦力弱。
尺寸与强度缺陷:预制板尺寸过大(热胀冷缩时变形不协调),或强度不足(荷载下变形),破坏粘结层。
4. 施工工艺不当
铺贴顺序错误:如从中间向四周铺贴,边缘未压紧;或铺贴后未及时固定(未用临时支撑),导致板与结合层未充分接触。
养护缺失:结合层早期失水(如高温、大风环境下未覆盖养护),强度增长缓慢或降低,粘结失效。
低温施工:冬季施工时,结合层受冻,水泥无法水化,强度无法形成。
5. 环境因素
温度极端:施工温度过高(>35℃)或过低(<5℃),影响水泥水化反应,导致结合层强度不足。
基层含水率异常:潮湿基层未干燥,铺贴后结合层水分蒸发受阻,产生膨胀应力,破坏粘结。
二、处理措施
1. 预防措施(施工前控制)
基层处理:
清理基层浮灰、油污,用清水湿润至无明水;光滑基层需拉毛处理(如用剁斧、机械拉毛),提高粘结力。
修补基层平整度(2m靠尺检测,误差≤3mm),避免结合层厚度不均。
结合层控制:
采用强度≥M15的水泥砂浆,水灰比控制在0.4 - 0.5,砂子含泥量<3%;结合层厚度10 - 20mm,摊铺后用刮尺刮平。
预制板处理:
检查背面粗糙度,不足时用机械拉毛或涂刷界面剂;控制单块预制板面积(必要时设置伸缩缝,间距≤6m)。
环境控制:
施工温度5 - 35℃,避免雨天、大风、高温直射;混凝土基层需养护28天以上,含水率<10%后再铺贴。
2. 已空鼓的处理方法
小面积空鼓(单块板或局部):
切割:用云石机沿空鼓边缘切割,避免震动扩大范围。
清理:凿除空鼓部分结合层,清理基层和预制板背面(无浮灰、油污)。
重新铺贴:基层湿润后涂刷水泥浆(或界面剂),铺贴结合层(水泥砂浆),将预制板压实、敲实(用橡皮锤均匀敲击),养护7天。
大面积空鼓(多块板或整体):
拆除重铺:若空鼓范围大,需拆除全部预制板,重新处理基层、结合层后铺贴。
注浆法(轻微空鼓):在预制板表面钻孔(间距300 - 500mm),注入低粘度环氧树脂或水泥基灌浆料,填充空鼓间隙,待固化后封孔。
3. 加强养护与验收
养护:铺贴后24小时内覆盖湿麻袋或塑料薄膜,保持表面湿润,养护时间≥7天。
验收:用空鼓锤轻敲,空鼓率≤5%(单块板边角局部空鼓不计),否则需返工。
三、总结
水磨石预制板空鼓的核心是“粘结失效”,需从基层处理、结合层控制、预制板优化、施工工艺、环境管理五方面综合预防。已空鼓时,根据范围选择切割重铺或注浆修复,并严格验收确保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