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常见问题及成因
1. 材料问题
水泥质量差:标号低(如<32.5)或过期水泥,水化后强度不足,结构松散易起砂。
骨料不合格:砂、石子级配差(粒径不均)、含泥量高(>1%),粘结不牢,表层砂粒易脱落。
防静电材料失控:导电粉/纤维添加过量(干扰水泥硬化)或分布不均(局部缺失),导致导电层薄弱且强度低。
界面/固化剂劣质:渗透性差,未形成有效增强层,无法提升表面硬度。
2. 施工问题
基层处理差:基层浮灰、油污未清理,或原基层起砂未修补,水磨石层与基层粘结不牢。
配比错误:水灰比过大(>0.5),浆体稀软,水泥流失、骨料外露;防静电材料与水泥、骨料比例失调,影响硬化与导电性。
搅拌不均:防静电材料未分散(局部聚集/缺失),导电层不均匀,连带强度薄弱。
摊铺/压实缺陷:摊铺后未压实(内部空隙多),或抹压次数少(未密实),表层松散。
养护不当:早期失水(干燥快、未覆盖),水泥水化不充分;养护时间短(<7天),强度未达标即使用。
磨光工艺错:粗磨过度(磨掉表层水泥),露骨料未修补;细磨/抛光不到位,表面粗糙易脱砂。
3. 使用维护问题
早期破坏:强度未达标(<70%设计强度)时上人、堆重物,表层受损。
清洁不当:硬刷、强酸强碱清洁剂腐蚀表面;频繁水冲(未擦干),渗水后冻融破坏。
维护缺失:未定期涂刷固化剂,表面老化起砂;局部破损未及时修补,范围扩大。
二、处理措施
1. 预防措施(施工前/中)
材料把控:
选合格水泥(标号≥42.5,不过期)、干净骨料(含泥量<1%)、合规防静电材料(导电粉粒径<0.075mm,纤维长度<12mm,按比例添加)。
界面剂/固化剂选渗透型(如锂基、钠基水性固化剂),增强表面硬度与导电性。
基层处理:
清理浮灰、油污,修补裂缝/起砂处,涂刷界面剂(增强粘结)。
配比与搅拌:
严格设计配比(水灰比≤0.5,骨料级配合理),防静电材料先与水泥预混,再与骨料搅拌至均匀。
施工工艺:
摊铺后用振捣棒/平板振捣器压实,抹压2 - 3遍(初凝前压光);养护7 - 14天(覆盖塑料布/湿麻袋,保持湿润)。
磨光时粗磨后检查,露骨料处用水泥浆修补,再细磨抛光;抛光后测电阻(表面电阻1×10⁴ - 1×10⁹Ω,系统电阻<1×10⁹Ω)。
2. 治理措施(已起砂)
轻度起砂(表面松散,少量脱砂):
清理浮砂、杂质;涂刷渗透型固化剂(如锂基),渗透毛细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凝胶,增强硬度;固化后树脂磨片抛光,恢复平整与防静电性。
中度起砂(砂粒脱落多,表面凹凸):
局部修补:铲除起砂层至坚实面,涂界面剂,用防静电修补砂浆(水泥+骨料+防静电材料+聚合物乳液)填补、抹平,养护后抛光。
整体加固:大面积起砂时,整体涂刷固化剂+防静电涂层(如环氧防静电地坪漆,导电层+面漆),兼顾强度与导电性。
重度起砂(大面积脱落,基层松动):
铲除重做:全部铲除起砂层,清理基层后重新施工防静电水磨石(全程质量控制)。
改造升级:若原工艺落后,可改做防静电自流平+PVC地板/环氧防静电地坪,性能更稳定。
3. 使用维护
早期养护:强度达标(≥70%设计强度)后再使用,避免重物、尖锐物碰撞。
清洁管理:软刷+中性清洁剂,避免强酸强碱;定期吸尘,减少水冲(必冲时及时擦干)。
定期维护:每1 - 2年涂刷固化剂;检查导电性能(表面电阻、系统电阻),破损处用同材质修补料修复。
关键:防静电性能验证
处理后需检测表面电阻(1×10⁴ - 1×10⁹Ω)、系统电阻(<1×10⁹Ω),确保导电性达标,否则防静电功能失效。
通过材料、施工、维护全流程管控,可有效解决防静电水磨石地面起砂问题,延长使用寿命。